大黃(Rhubarb)對大部份的台灣人應該是挺陌生的一種植物
頂多是在中藥店聽過這樣的名稱
但它其實是在歐美在春夏時蠻常見的食材
長得像芹菜但其實是不同家族
一般是食用它的莖 葉有毒
帶有清新的酸味和紅色的漿果味道頗搭
常見熬成果醬或是煮成塔派的內餡
台灣我好像還沒有找到新鮮的大黃
不過倒是可以買到法國進口冷凍的切塊大黃
口感吃起來應該不會差太多
唯一可惜的是因為都被切塊了 所以裝飾上受到了一些限制
無法呈現它完整漸層的顏色變化
這是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地方
不過還是盡力的挑出一些比較漂亮的部分
完成了這個自己挺喜歡的作品
說到大黃派 忍不住要murmur一下
不禁想到前不久在台北某家新開的法式小館看到甜點菜單上有大黃派
開心地想說難得一見 不如點一個來試試
結果定睛一看價格驚人
一個一人份的大黃塔竟然要價NTD 460 還得加一成小費
當下有點嚇傻 想說新台幣有貶值得這麼厲害嗎
並不是高級的餐廳只是一家小館 說實在的餐點也只是差強人意
行銷倒是做得很努力 有上電視報紙等媒體
店員強調因為大黃是冷凍進口 所以成本比較高
這種話騙騙外行人也就罷了 不過還是覺得太獅子大開口了
我想我家也有大黃 自己做還比較好吃
所以就打消了點餐的念頭
只是這樣做生意實在是讓人不會想再度光顧啊@@
覆盆子大黃派大概分成四個層次
甜派皮 pâte sucrée
杏仁奶油醬 crème d'amande
覆盆子大黃餡 pâte de rhubarbe framboise
大黃薄片 lamelles de rhubarbe (就是這個裝飾 如果有整株大黃就更好了
裝飾用開心果碎粒
另外做成幾款小塔裝飾
右邊上面的那個果實是physalis 中文好像是俗稱的燈籠果
在歐美常見 做為甜點裝飾挺美的
台灣也是偶然一次逛到農夫市集找到 就買回家試試
其實它的味道倒是像是野果 酸而帶點番茄似的草味 稱不上好吃
作為裝飾倒是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下面兩個是亂入
左邊上面以無花果裝飾 右邊則是之前剩下的焦糖蘋果...